申博体育在线_申博体育-平台|官网

图片
首页/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乡村振兴 / 正文

聚焦粮食安全生产系列报道之三

  记者 杨欣 姚二曼
  蒲城县尧山镇上王村的麦田里,机器轰鸣。6月8日,蒲城县建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建建和社员陈忠宪、张建平顶着烈日忙着抢收今年新流转的12亩旱地小麦。
  王建建和合作社里56名社员总共流转土地1万余亩,每年在帮村里和周边村民收完小麦后,才开始收割自家的小麦。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52岁的王建建站在地头,看着麦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大片金黄色的麦浪在收割机的吞吐下成了金灿灿的麦粒,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从借钱买拖拉机到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
  “你看这麦粒,又圆润又饱满,今年产量大增,肯定能卖个好价钱!”王建建抓起一把刚刚收获的麦粒,往嘴里扔了几粒嚼了嚼说道。
  其实,在2006年之前,王建建的生活与种地不沾一点儿边。脑子活泛的他将精力都放在怎么赚钱上,贩卖瓜果蔬菜、卖衣服……做着各种小生意。
  在一次村里人结婚的宴席上,很多老年人抱怨村里没有拖拉机,不仅犁地难,收割更难。王建建从中看到了商机。
  “蒲城土地集中连片,适合农业机械,但当时的农业机械比较少。村里人为种地,有时等一台拖拉机就得等好几天。”赶在2006年春播之前,王建建借了3万多元买了一台拖拉机,成了一名农机手。
  那几年种地收麦的时候,村民晚上都排着队等,王建建说最忙的时候,经常两三天不睡觉,一天能赚1000多元。
  自己有机器,种地更方便了。2010年,王建建流转了300亩土地种粮食,成了当地少有的种粮大户。
  “那时候想法简单,纯粹是想给拖拉机寻活。”提起最初的想法,王建建笑了笑说道。
  到了2012年,王建建已经拥有4台机器,还有1台挖掘机。
  这时候的王建建已经不满足当个普通的农机手,又开始琢磨如何利用现有的机器和脚下的土地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2015年7月,王建建牵头成立建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并带领身边的农机人员一起积极投入到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中。经过7年的发展,合作社从原来的5名农机手发展成为现在的56名农机手,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打草机、深松机械等各种现代专业化的农业设备上百台。先后被市农业农村局、省农业农村厅评定为示范合作社。
  4年,他让600亩旱地变“水田”
  在发展好合作社的同时,王建建不忘种好粮食。这些年,不管是集中连片的耕地,还是别人不愿种的撂荒地,王建建都照单接收,到了去年年底,他已经流转了1200亩土地,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
  “种粮面积越来越大,还要想办法让产量和品质提上去。”王建建3人收完12亩旱地小麦后,又来到600亩集中连片的水田,“这块地亩产估计要超过1000斤。”
  蔚蓝天空下,一望无垠的麦田里,金灿灿的麦穗随风舞动,与不远处的尧山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很难想象,眼前这片广袤平整的庄稼地,以前是只能靠天吃饭的旱地。
  “旱地能变成水田,全靠这个池子和那台机器。”在王建建的指引下记者看到,在金黄的麦地里,一个铺着白色塑料膜的蓄水池在阳光下泛着明亮的光泽,池子旁边放着一台自动喷灌机。
  “没有这套设备之前,这里每年只能种一料庄稼。试着种了几回玉米都失败了。”王建建说,2018年,他去蒲城县龙阳镇贩西瓜,看到瓜农们滴灌的方式后,他就想,种玉米能不能试着用这种方式灌溉。想法形成后,王建建立马开始付诸行动。
  修整土地,铺设滴灌带,覆膜……2018年,王建建试着种了20亩玉米,到了收获的季节,玉米成了,亩产达到860斤。
  滴灌的方式虽然成功了,但他发现这不适合大面积灌溉,因为充足的水源是关键。
  “上王村唯一的水源就是韩河支渠,但这里土地不平,并不适合明水灌溉。”王建建考虑了多种方案,最后决定尝试挖蓄水池,将水源引到蓄水池,再接入滴管带,水源一下子得到了解决。
  到了这两年,王建建又开始关注节水高效灌溉。2021年,王建建下决心实施喷灌节水及储水设备建设,通过多方考察学习,投资20万元建了4个3000立方米左右的蓄水池,又花了12万元购买了2台自动喷灌机。
  “这个机子最大的好处是节水高效,让种地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王建建说。
  7年,他让56名社员全部变成种粮大户
  “我这人不太服人,但是建建,我是真服。”陈忠宪竖起大拇指说道。
  陈忠宪67岁,是合作社第一批社员。陈忠宪家里3口人,6亩地,以前种地加上周边打零工每年收入1万元左右。2015年来合作社做农机手,收入一下子提高到3万元左右。
  “哥,咱自己有机器,成本低又不用看人脸色,多种就能多挣钱。”陈忠宪在合作社干了一段时间后,王建建又鼓励他多种地。
  “你要是能让我这旱地小麦多打100斤,以后种地的事,我都听你的。”陈忠宪是个老农民,他觉得王建建做生意没问题,但在种地上应该是个“门外汉”。
  “行!”王建建回答得很干脆。
  陈忠宪种庄稼很勤快,但是家里的6亩旱地小麦年景好的时候也只能打五六百斤。
  2017年,在王建建的指导下,陈忠宪的6亩旱地小麦亩产达到了快800斤。
  “你是咋弄的?我种了大半辈子地了,第一次打这么多粮食。”老陈不可置信地问道。
  “种粮食也要讲究科学种植,就拿施肥来说,旱地本来地就薄,肥料上多了并不好,施肥的时候要减半,后期再施3次叶面肥……”王建建细细解释。
  “你不是‘门外汉’是‘行家’啊。”陈忠宪连连夸赞。2017年,陈忠宪一口气承包了50亩地种粮食,现在已经流转了160亩土地,每年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去年收入已经达到了5万多元。
  这一年变成种粮大户的还有樊仲吉。
  樊仲吉是2016年进的合作社,他比较年轻,觉得种地不赚钱,刚开始不愿意种地,主要以农机服务为主。王建建鼓动他种地,2017年收完麦子以后,他特地把樊仲吉叫到他的粮仓。
  “你咋打了这么多粮食。”樊仲吉见到这么多粮食非常激动。
  “你收1亩也是收,收100亩也是收。咱有这么多机器,从种到收一条龙,顺手就弄了。”王建建趁热打铁。
  当年,樊仲吉就流转了120亩土地种粮食,也成了一个种粮大户。
  就这样,在王建建的带动下,从合作社成立之初到2021年,合作社的56名社员全部成了种粮大户,最少的50亩,最多的达到500亩,王建建和社员们的种植面积总计达到了1万余亩。
  “未来3到5年,我要让农机手们以合作社为后盾,种出更绿色更安全的粮食。”王建建想依靠合作社和脚下的土地做更大的文章,“下一步,我们要打造一个建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基地,除了面粉,还有小米和菜油。目前商标和绿色认证已经申请到位了,今年麦收了就要种一部分小米和油菜。去年已经试种了一部分小米,品质很好。”
  王建建并不满足于眼前的现状,他的野心更大,“我一定要做好品牌,把粮食这一块儿做大、做强、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