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博体育在线_申博体育-平台|官网

图片
首页/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公开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 正文

渭南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区加速推进“二次创业”,实现经济规模扩张,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根据中省市“十一五” 规划建议和纲要,结合我区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十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过去的5年,是我区建区以来改革成效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区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关于加快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发展的决定》,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关中“一线两带”建设的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超常规发展为主题,以项目建设为总揽,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大力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国民经济在高速增长中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五”计划的各项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1、经济总量迅速扩张。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2.15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35.2%;工业总产值达到17.81亿元,年均增长30%;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8亿元,年均增长5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7亿元,年均增长35%;地方财政收入1561万元(按照老体制核算可达到3200万元),年均增长15%;技工贸总收入完成25亿元,年均增长30%;各项经济指标较“九五”期均有较大提升,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全区入区工商企业282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户,上亿元企业5家,化工、医药、机械、电子、食品加工、饲料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全区国民经济已步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2、产业趋向集群发展。通过深入推进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五年累计引进产业类项目40余个,总投资达50多亿元,目前共完成投资14亿元,占到“十五”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8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先后有美国线艺公司、陕西利君制药、八鱼油脂公司、西荆集团、合容电容器、渭河煤化工集团“双甲”产品、今安健康保健品生产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海泰电子公司液晶显示生产、陕西北人印机、科赛印机自动套色控制系统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加快;江苏阿波罗氮磷钾复合肥、深圳诺谱信生化农药、广州友田机电设备等一批“长三角” 、“珠三角”项目落户园区,并开工建设。区内产业已呈现园区化、集群化的发展格局,竞争优势日趋显现,成为西部地区颇具投资吸引力和发展活力的区域。

3、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五”期间特别是近三年来,我区坚持树立城市经营理念,重点围绕完善基础配套、改善硬件环境,积极开展多渠道、市场化融资,城市水、电、路、通讯、气等建设不断加快,承接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基本要素日趋完善。先后新修了崇业路、新区东路、育红路、东兴街、西兴街,完成了新盛路北段、朝阳大街中段改造工程和东风大街西延等工程,“三纵三横一环”的城市道路构架已基本形成。兴建了应急供水工程,区内综合供水能力已增至7万吨/日,基本可以满足今后企业发展、项目建设和居民生活的用水需求。城市供热、生活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启动,正在加速推进。大力实施主干道路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累计新建透视围墙5470米,硬化人行道8.38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面积7.2万平方米,安装路灯400杆790盏,景观灯152盏,打造了高新区对外开放的新形象。

4、政务效能明显提高。坚持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作,完善制定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严格落实了规范执法、检查审批及举报投诉、责任追究等各项制度,社会公信度进一步提高。按照“精简、统一、廉洁、高效”的原则,通过改革和整合,实行了相对集中、科学规范、公开监督的管理体制和竞争上岗、绩效评价、末位淘汰的激励机制,行政事业部门单位由64个压缩为33个,工作人员由470多人精减为255人,工作效率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恪守“你来投资、我办手续,一门受理、限时送达”的服务承诺,创办并倾心打造了“企业110”服务品牌,制订并落实了三个关于优化投资环境的规范性文件,严厉查处了一批干扰和破坏投资环境的典型个案,服务环境大为改观。依托优越的区位、优良的环境和优惠的政策,大力推行上门招商、中介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有效形式,先后吸引了一批美国、澳大利亚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来我区投资创业。

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五年间创建科技机构4个,孵化基地(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1个,发展民营科技企业20家,在孵企业36家,累计培养和引进科技人员近1000人,新增就业岗位668个, 开发新产品8个,进一步增强了我区自主创新和科技转化的能力。渭南技术学院新校区部分校舍建成投用,渭南中学建设加快,累计新增教学设施面积10万平方米,教育增容可达2万名学生,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两基”教育成果和素质教育水平稳步提高。累计吸纳和转移城乡富余劳动力1500余人,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达到7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00元,分别较“九五”末增长了21.4%和15.6%。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年控制在5‰以内,保持了较低的生育水平。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及环保等其它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迈向更新,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二)“十一五”时期的形势分析

1、有利因素: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经济的加快发展,国外一些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为开拓我国市场,国际部分产业将加速向中国转移,有利于我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拓展发展空间。二是国家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展战略进程,东南沿海发达地区部分产业加速向西部进行梯次转移,区域间的经贸合作将会进一步扩大,投资、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动,为我区融入并参与国际化、区域化分工协作,承接产业、引进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三是国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决策,以及省加快推进关中“一线两带”开发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四是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力抓招商、大干上项目、服务优环境、落实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又为我区加速发展奠定了思想保证。加之城乡居民收入多年来一直保持较快增长,消费总量和结构快速提升,投资与消费需求不断扩大,也必将会给我区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2、不利因素:一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企业规模效益还不明显。全区经济总量和工业产值,还不足全市的10%;除国家投资的渭化集团外,区属尚无产值超过10亿元的大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且以小企业居多,高速发展缺少强有力的产业支撑,难以对全市发挥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二是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市场竞争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孵化率低下,缺少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投资大、效益好的高新技术项目,中下游产品较多,高附加值产品很少,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较小。三是城市服务功能还不健全,承载产业发展的能力较弱。开发尚处于起步和打基础阶段,城市规划实施相对滞后,建设资金仍较短缺,特别是“城中村”问题增大了城市运营成本,造成城市化进程缓慢,从而难以形成对三产服务业的支撑。四是区位、环境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引进重大项目少,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还没有重大突破,加之国内区域间竞争日益激烈,必将会给招商引资造成相当压力。

二、“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

“十一五”期间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突出加快发展、社会和谐两大主题,以科技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关键,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优化环境为突破口,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改革开放,健全机制体制,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综合实力,努力建设景象繁华、环境优美、文明富裕、稳定和谐的渭南新市区。

预期目标:到2010年,全区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产业聚集优势和规模效应显现;高新技术主导工业快速发展,成为全市科技研发、产业孵化的核心辐射区和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高位平台;财源基础不断壮大,财政稳定增收机制和公共财政体制初步形成;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主要指标具体是:

-----生产总值(GDP)达到45亿元,年均增长30%;

-----工业总产值达到65亿元,年均增长30%,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占到40%以上;

-----财政收入达到3500万元,年均增长15%以上;

-----技工贸总收入达到95亿元,年均增长3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00亿元,年均增长率30%;

-----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亿元,5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超过25亿元;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3%和5%;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三、“十一五”时期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发展壮大园区经济,加快促进产业集群。

坚持新型工业化、高技术产业化和园区化发展的思路,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集聚、辐射带动”的原则,依托现有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吸引外来资金投入,建成六大产业园区,形成产业规模化、高新化、集群化的发展格局,力争园区产值超过60亿元。

1、精细化工产业园。扶植以渭河煤化工集团、金堆城钼业公司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实施技术升级和挖潜改造,重点推进渭化15万吨醋酸醋酐、三聚氢胺产品开发及52万吨尿素扩产改造,以及金钼科技1万吨钼酸铵及钼系列产品技术更新等项目的尽快实施;着力抓好深圳诺普信农用抗生素及环保制剂生产、江阴阿波罗集团35万吨高效复合肥、渭南高新区宏福化工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甲醛及1万吨减水剂生产等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全力促使西安化工研究院入区建设渭南化工工业园,使精细化工业产值达到40亿元,成为我区最大的支柱产业。2、机械加工产业园。加大服务力度,积极督促陕西北人印机公司迁建、广州友田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焊接设备及汽车配件生产基地、陕西合容电器有限公司新型高压无功补偿装置生产线等项目,加快进度,缩短工期,尽快竣工投产并发挥效益,力争机械加工业产值达到8亿元以上。3、现代医药产业园。立足现有的陕西利君恒心堂、容厦、荣国、雄风、今安健康等现代医药企业,提高颗粒剂、片剂、膏剂、口服液、胶囊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力争2010年医药产业产值突破5亿元。进一步加大自主研发和投入力度,不断开发新的系列产品,争取更多的药品认证,占领新市场,加快构建现代医药产业群。 4、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依托我市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建设渭南市农业高科技研发孵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重点是促进高迪尔公司5万吨浓缩果汁达产达效,拉长果业深加工产业链,开发出口新产品,不断增强创汇能力;引导八鱼油脂集团实施名牌战略,面向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变化,加快建设年产25万吨“双低” 油菜籽及综合利用项目,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做大做强“八鱼”品牌;推动西荆集团饲料加工产品上档次、上规模,带动畜牧养殖业向基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5、电子信息产业园。支持美国线艺公司加快二期扩建工程,积极开发电子信息化配套产品,提高企业附加值和贡税能力;促进海泰公司60万吨液晶材料、科赛机电公司印刷机械自动套色控制系统生产线早日投产运营。同时瞄准线艺、科赛、海泰的产品市场和上下游产业链,开展以企招商,力争在引进高端信息技术、新材料研发等领域实现新突破。6、科技教育产业园。抓紧做好中小企业科技创业中心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搭建平台,争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质量有一个新的提高。加快渭南中学、渭南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扩大教学规模,打造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品牌。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

坚持规划为纲、基础先行、集约开发、完善功能的原则,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成崇业路、新盛路、丰庆路和东风大街、朝阳大街改造延伸工程,开工建设乐天大街、秦裕路、石泉路、广场西路、广场东路、恒通西路、恒通东路、新区西路、新站路、西环路、东兴街东段、新区东路北段、胜利大街、华山大街、新区南街、新区北街、敬贤街等55公里道路建设工程,敷设给水管道60公里,铺设排水管道135公里,完善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及道路网络。尽快建成西区应急供水工程,新增供水能力3万吨;抓紧实施新盛路北段防汛工程,提高防洪能力。切实搞好110KV变电站建设,实现电力增容,提高用电保障能力。纵深推进西区集中供热、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大力争取国债投资,引导市场化融资,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启动中心区休闲娱乐广场、渭南会展中心等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提高城市品位,构建高速发展平台。

遵循政策引导、合理布局、统筹兼顾、和谐稳定的原则,加速产业发展和城市扩张,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制定村庄改造规划,积极稳妥地实施“城中村”改造拆迁工程,有计划地开发经济适用房,妥善安排迁建居民。进一步完善和出台土地征用、拆迁安置政策及居民建房管理办法,切实制定好东北片、西北片控制性详规,实行土地集约化开发和市场化运营,稳步扩展城市规模。到“十一五”末,城市总人口达到5万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3平方公里,新增绿化面积50万平方米。

(三)优化提升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适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趋势,按照整合要素市场、优化三产结构的思路,大力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有效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对全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力推行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积极开发贸易广场、天时步行街客商源,有重点地引进和组建集仓储、包装、运输、贸易为一体的大型商贸集团,构建物流集散中心。进一步提升餐饮、休闲、娱乐、保健等服务业规模和档次,适度开发房地产,积极培育物业管理、家政服务、信息咨询等社区服务业,引导消费观念的转变,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四)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构建和谐新区。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学硬件设施标准,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远程培训工程,落实各阶段教师学历达标制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到2010年,中小学入学率达到100%,高中入学率达到80%以上,中等职校招生稳定在5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率达30%以上。

加大社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强公共卫生救助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培育开发文化产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完善生育保健、孕情监测网络,稳定低生育水平,平衡新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例。建立健全以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区内就业人数达到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

四、“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措施

(一)突出机制创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坚持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推进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以思维方式创新带动招商工作机制的创新。一是继续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实行招商业绩与部门经费、岗位聘用、干部任免三挂钩,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重奖招商引资功臣。二是增设驻外办事机构,设立招商窗口,加强联络渭南籍在外工作人员,扩充招商顾问队伍,积极拓宽招商信息网络通道,充分抓住并利用各种商机,举办渭南高新区投资环境暨项目建设推介会。三是密切关注“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的产业发展动向和转移动机,突出专业招商、定向招商和上门招商,大力推行以企招商、产业链招商、网上招商等有效方式,提高招商引资成效。

(二)围绕产业升级,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环境促项目,以项目促发展。一是围绕壮大支柱产业、培育优势产业、开发新兴产业,着力搞好六大产业园区规划,大力引进和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重大产业类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聚集效应。二是坚持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拓宽企业市场化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企业新上一批技术改造和生产扩建项目,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三是突出协调服务和环境保障,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包联制,加强项目建设规范化管理,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

(三)坚持服务为本,不断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

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生命线”,强化“政府处处不在处处在”的服务理念,大力为投资者营造优良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服务环境、信用环境和人居环境。一是坚持诚信立区,推行“无为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行为,加快建立管委会、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体系,切实做到“以诚招商、以信安商、以法护商”。二是全面创建 “服务型、效能型” 管委会,健全“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工作机制,重新清理审批事项,减化审批程序,认真落实全程代办、限时送达服务制度,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继续加强封闭式管理,严格限制涉企行政性检查,不断拓展“企业110”的服务空间,完善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和纠纷协调制度,及时全力解决好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严肃查处干扰破坏施工现场的典型个案,积极创建公正、透明、公开的政务环境和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社会氛围。

(四)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经贸合作。

坚持在改革创新中增强发展活力,在扩大开放中拓宽发展空间。一是进一步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机制。简化党政事务,整合部门职能,理顺工作关系,规范服务管理,加强机关协调高效运转。激活并加强威楠公司运作,发挥其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土地开发经营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和凝聚金融、电力、通讯、工商、税务等行业部门的协作合力,不断增强对高新区的支撑作用和服务功能。二是进一步创新投融资体制,强化市场化运作,完善建立政府扶持、社会融资、企业自筹、资本运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依托项目开发与建设,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三是进一步完善高新区与周边地区竞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协作机制,引导企业突破行业、区域限制,采取收购、兼并、重组、资产划拨、股权转让等多种方式,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管理、销售网络等资源的优势互补和优化组合,促成企业间的“竞合联盟”。四是进一步推动一批初具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实施规模化、多元化扩张和国际化经营战略,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扩大出口贸易,推动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五)实施科教兴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把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兴业”作为实现我区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一是以中小企业科技创业中心建设为平台,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完善扶持政策,营造创业环境,引导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自主研发,提高企业科技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年度考核、末位淘汰”的用人机制,逐步健全收入分配制度,激发现有人才潜能,吸引外来人才留区创业,营造事业留人、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三是通过挂职锻炼、岗位交流、外出培训等多种办法,有计划地派员赴国外和沿海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培养一批懂经济、精贸易、会谈判、善创新的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招商引资人才。四是面向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劳动就业教育和定向培训,积极组建新型农民工、新技术专业工人及新型服务业从业人员队伍,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附件1:我委开展“手牵手、心连心”关爱特殊儿童活动